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预防指南

科普-康复教育环境中常见的行为问题预防及干预方法

2020-09-11  
01让新介入康复教育的儿童坐下来

      一般来说,新介入康复教育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或能力比较弱或配合性比较差),不能坚持长时间的安坐。换句话说,孩子还不具备坐下来的能力。在新介入康复教育时,首先要建立的是康复教育人员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且消除孩子对于康复教育的压力感和焦虑感。所以,在康复教育的初期,一般要把起身活动、坐地面以及坐椅子这三大块结合起来使用。

     起身活动:是孩子自然的行为。要观察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身体感受,比如:跑、跳、旋转、背或者拥抱,然后利用这些活动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强化物”。

     坐地面:也是相对比较自然的一个行为。(地板时光)在坐下来玩的时候,要更多地跟从孩子玩的方式,重点是康复教育人员跟着孩子玩,而不是试图让孩子跟着成人玩。

     坐椅子: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行为,是一个要刻意建立的新行为,可以用变化行为标准的康复教育办法来慢慢增加坐椅子的时间。

      1.一开始的时候,只要孩子在椅子上坐下来就给强化物,并且随时允许孩子离开。

      2.当孩子能随着指令在椅子上坐下时,可以慢慢延长孩子坐的时间。当孩子坐在椅子上时,要与孩子有互动,到了规定的时间,给强化物,并且随时允许孩子离开。

     3.当孩子能在桌面前安坐比较短的时间时,就可以开始在桌面上给孩子发指令了。指令一定要简短,及时强化。完成既定数量的指令后,转移孩子到地面或起身做一些其他的康复教育项目,然后再回到桌面。

     4.从第三步开始,慢慢增加孩子坐在桌前完成的指令数量,直到孩子每次在桌前能坚持坐满20-30分钟。


02让新介入的儿童听从指

                

孩子不听指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听指令的行为完全没有建立起来:孩子没有听从的意识,并不知道他应该去做别人给的指令。

2.听不懂指令:孩子不明白康复教育人员究竟要他们做什么。

3.指令太难:孩子没办法独立完成指令,并且有可能已经产生了逃避的情绪。

4.动力不足:孩子不喜欢做康复教育人员让他做的事情,没有动力去跟从指令。

要建立孩子在个训中听指令的行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首先要保证只给孩子简单的一步指令,并且这些指令都是可以通过辅助来帮助孩子完成的。比如:“拍手”(√) “妈妈”(×)“举手”(√)“答到”(×)

2.在指令发出后,一定要及时提供辅助,不要先等待看孩子会不会做。在等待的过程中,建立的是孩子在听到指令后可以不及时配合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完全不明白指令的话,等待的过程也会让孩子因为不知道做什么而变得迷茫和焦虑。

3.保证任务的短频快。对于还不会听从指令的孩子来讲,他们通常也很反感被人手把手地辅助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

4.保证任务的难度在孩子的学习能力之内。孩子能越快地学会指令,意味着辅助能尽快地被撤销。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听从指令、做指令的主动性,并且能够建立孩子独立完成指令的自信心。

5.保证相对较高的强化频率,让孩子意识到听从指令的好处,从而建立他们听从指令的动力。

03儿童抗拒肢体辅助的解决办法  

       孩子不接受肢体辅助的案列总体上来看是极少出现的( ?),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于孩子触觉敏感的原因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收集孩子在触觉敏感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查询一下孩子是不是在其他感觉系统方面存在敏感,个训可以从与感觉系统相关的活动开始。不要着急让孩子坐下来学认物、学命名;而是先让孩子能与康复教育人员一起玩一些游戏;同时介入触觉脱敏的康复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慢慢地接受康复教育人员对他的碰触,也建立康复教育人员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4儿童对康复教育人员目光关注的教育方法

    孩子大多存在目光对视不足的问题。对于初介入康复教育的孩子,不要执着于一定让孩子看着康复教育人员,但以下的两个项目是必须纳入康复教育项目:

1.叫名反应: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能够目光关注康复教育人员。

2.听从指令“看”:当听到指令“看”时,能跟从康复教育人员的手的位置,看康复教育人员手上拿的东西,或康复教育人员手指的方向。

   当实现了这两个项目的康复教育时,就可以在个训及自然环境中泛化孩子的目光对视及目光跟随的能力了。

05儿童在看到强化物后就抢的干预方法

                

 年龄小的孩子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伸手就来拿是很自然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可能在过去已经强化。在康复教育环境中,康复教育人员从第一堂个训课开始就要建立起对强化物的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强化物是控制在康复教育人员手里的,是由康复教育人员来决定孩子何时才能获得,而不是孩子通过抢或者其他不恰当的方法就能够获得的。

为了避免孩子看到强化物就抢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强化物装在透明密封的瓶子或盒子里,孩子可以看到盒子里有什么,但无法拿到,也无法打开

使用盒子来装强化物有以下几个优势:

1.前导刺激物的变化。

2.康复教育人员容易控制盒子。

3.对强化物量化。

4.问题行为不容易被强化。

      当孩子熟悉并且习惯了个训环境和规则后,装强化物的密封盒子可以慢慢撤销。但仍然建议康复教育人员用专门的盒子(不需要加盖)来装强化物,以保证每次给强化物时的定量一致性。

06儿童在个别训练时走神的解决方法

走神是孩子一个很普通的特点。在走神时,他们似乎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对于边上的人说的做的,他们都不会给任何反应。在个别训练时,这个是康复教育人员常常遇到并且觉得有些束手无策的行为问题。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在个别训练中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1.给指令之前养成既定的行为习惯;

2.做一些短频快的简单指令动作任务;

3.保持短频快的康复教育节奏;

4.孩子走神有时候也是一种逃避行为。

7儿童自言自语的干预方法

 自言自语也是孤独症儿童常见的行为。

一般来说,最初是自我刺激行为,逐渐就会带来其他功能。

解决办法:

1、建立常规的语言互动活动(轮流)

2、建立既定的仿说能力

3、根据自言自语的内容,展开对话

4、给予“安静”的指令

8孤独症儿童没听完指令便给予反应的干预方法

原因是儿童在康复教育的初期明白了“做”然后“得到强化物”这个规则,但是还没有形成“根据指令做”这个概念。

也可能是因为康复教育人员没有严格按标准执行康复教育的每一个步骤。(一边给予指令一边辅助)

处理方法:


由教育人员控制教育节奏,不要让儿童行为引导康复教育进程。


当行为发生时,不要急于让儿童完成当前指令。(结束回合)


如果这类行为一直发生,要采取预防措施。(挡住)

强化物搭配。(如果正确行为之后跟着错误行为不能强化+)

9孤独症儿童上小组课时干扰其他小朋友的干预方法

儿童能听从一对一的指令,不等于能听从集体指令。

1、位置安排:如果儿童总是干扰某一个小朋友,将儿童与这个小朋友安排到不相邻的位置;如果干扰任何一个小朋友,适当保持座位之间的距离,并让这个儿童与教育人员坐得最近。

2、给予指令之前,保证获得儿童注意力,把这个儿童的名字放在最后。

3、指令简单,并且在儿童能独立执行的能力范围内。

4、给予指令后,先辅助这个儿童。

5、高频率的夸奖儿童好的表现,包括。。。。。。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