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园:如何走出孤独症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
当一个孩子降生到一个家庭,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几乎每一位父母在孩子出生之时,就期望看到孩子会走路、会开口叫爸爸妈妈,将来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并非每一位父母都能如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所不同;与人没有目光对视、分不清熟悉人和陌生人,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叫名字没有反应,到了16个月,仍不会讲话等。这些不一样使得父母们极度焦虑,他们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残酷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真的存在问题,他们可能患有孤独症。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了解孤独症,一些家长对孤独症的认识还可能存在误区。本篇将详细介绍这样一种症状以及他的应对之策。
“他们只是与别人不同,但不比别人差。”
“我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像现在这样社会化的一个人,我脑子里没有一个神奇的开关,只要打开,那些有关社会性的东西就能让我理解。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是因为我所有的经历,那些我经历的不同的事情给我提供了机会去学习,一点一滴地,非常不容易,有时间只是相当困难。我犯过许多错误,不过我一直坚持尝试,直到我做对为止,而且,我知道今天依然在学习!这就是我希望其他孤独症谱系人士需要明白的:你不能放弃,你必须不断努力。”
—天宝·格兰丁
孤独症的名称
孤独症的定义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之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瑞特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和不确定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专家看孤独症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狭窄的兴趣及刻板的行为。这种缺陷是质的缺陷。
虽然通常来讲,起病在3岁以前,但实际上2岁左右就可以诊断出来。
孤独症是一种心理障碍,而并非是性格内向的心理疾病。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会持续终生。
家长看孤独症
我孩子真的患有孤独症吗?
孤独症能治好吗?
孤独症是灾难!
我的孩子并不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所有特征,他还是孤独症吗?
孤独症的由来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利奥·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政府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首次报道了这11名儿童:他们拒绝交往;不说话或以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着相当或极端固定的要求。他把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交往的孤独性障碍”及“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并报道,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孤独症的别称
儿童精神分裂症
早期婴幼儿自闭症
早期儿童自闭症
凯纳综合症
民间名称
星儿
雨人
星星的孩子
学术名称
孤独症(自闭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广泛性发育障碍(PDD)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它们同是英文Autism的中译名,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自我兴趣。因我国正式颁布的文件中使用的是“孤独症”一词,所以延用至今。但实际上,对孤独症的用词一直存在着多种提法。在学术名称中,“孤独症”主要在中国大陆的医学界和特教界使用较多,而“自闭症”则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使用。在我国民间,也有一些人把孤独症叫做“星星”的孩子、“雨人”、“星儿”等。此外,在早期,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婴幼儿孤独症”、“早期儿童孤独症”、“凯纳综合征”,如今孤独症已经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的一类。近些年来,也将它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在我国民间和广大媒体报道中,常使用的“孤独症”或“自闭症”的称谓,所包括的对象包含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瑞特综合症等,有时甚至代表了医学判断中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类,使得这个称谓具有统称性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受整体诊断技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认识广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学术研究上已出现越来越细的分类,但尚未完全普及。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及其它表现
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不会讲话、不会主动和别人沟通、也不会和别人玩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表现。根据美国精神协会DSM-IV的诊断标准,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的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孤独症错误地认为他们是自我封闭的人,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三大核心缺陷,才使得他们很难与我们交流沟通。需要说明的是,孤独症的个体差异较大,核心症状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家长且不要对号入座。
社会交往缺陷
一位孤独症家长曾经这样描述到:“他很少和我有目光对视,只有他要求得到东西的时候,会看我一眼,平时他眼睛都是看别的地方,也不知道他在看什么。有时候我叫他,他也不会答应,要交很多次,他才会理我;带他上幼儿园,小朋友们都在一起玩,他一个人跑到教室角落里呆着,根本不看别的小朋友玩什么;别的小朋友来拉他,他也不理,还把别的小朋友推开。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待着,好像周围的人跟他没有关系。”
正如这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所描述的那样,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具有严重的缺陷。社会交往能力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重要能力,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却有严重缺陷。这种社会交往的缺陷不仅对孤独症儿童自身造成更多发展上的障碍(如影响认知及语言能力、社会交往失败、遭到同伴的排斥、产生焦虑、沮丧等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难以和他人建立社会关系,最终逐步被隔离于正常社会之外。
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缺陷表现为以下特征:
很少或几乎没有目光对视。很多孤独症儿童缺乏与他人的目光对视。一位孤独症家长曾经这样描述到:“你站在他面前他都不会看你一眼,即使你叫他,捧着他的头,让他看着我,他也是飞快地看他一眼,之后又去看别的地方了。”
极少关注他人,对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孤独症儿童大多关注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对人的活动关注很少。即使关注人的活动,也不是关注人本身,而是这个人身上的某个东西。
较少顾及周围的活动,我行我素。有的孩子走路横冲直撞,根本不管周围到底有没有人,他们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
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当有人叫他时,他不会回应。
拒绝或抗议他人的接触。当有人想抱他时,会被他推开;若有人靠近时,他会躲避。
喜欢独处,不愿意参与他人的活动。大多时候自己一个人玩,不愿意参与别人的活动,如果有人拉他去参加集体活动,他会表现地不情愿或在集体中表现出异常行为。
看不懂他人的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
不能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没有规则意识。
不能理解玩笑。
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不能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有时候对他人发出的交往有所回应,但大多数时候不能主动和他人交往。
难以使用视线接触、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口语与他人交往。
缺乏主动寻求与他人分享喜悦、兴趣或活动的行为(如很少拿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给别人看或较少有向他人炫耀的心理)。
对同伴活动不感兴趣,难以建立与其年龄相当的同伴关系。
参与同伴游戏活动有困难,不知道在游戏或活动中,需要轮流。
以下是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方面的常见表现图:
叫他名字也无反应。
不顾危险,没有危险意识。
不愿参加同伴活动。
抗拒他人的接触。
小贴士:
家长需重点关注孩子是否有目光对视,是否有对他人活动或游戏的关注,是否与人建立起情感联系,是否具有愿意或与同伴一起玩的能力。
沟通缺陷
一位在孤独症康复中心工作多年的老师谈到:“我们这里的大部分孩子到两三岁时,还不会说话,即使有语言,也很混乱,像来自外星的孩子。有的孩子能说话,却是鹦鹉学舌,不懂语言技巧。家长说:“问阿姨好。”孩子会跟着说:“问阿姨好。”即使最终花几个月学会了“我叫田田”,可他仍然不能理解田田是谁,“我”是谁,更不能理解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
不会说话或自言自语是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家长通常会关心的问题。正如大家所担心的,不会说话将来怎么和别人沟通;自己说自己的、不主动与人沟通,我们怎么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孤独症的沟通缺陷通常是家长们最早发现,早期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孤独症儿童的又一核心症状。孤独症儿童在语言沟通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
1.无语言或语言发育迟缓。部分孤独症儿童到两、三岁时,仍不会说话或者只能说简单的几个字。
2.鹦鹉学舌语言。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听到的广告词等。
3.异常的语音语调,说话缺乏抑扬顿挫。
4.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例如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会回答“你叫…”,而不是“我叫…”。
5.说话声音过高或过低。
6.不能持续和他人对话,不知道如何发起、维持和结束对话。
7.与别人沟通时,总是答非所问,只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顾周围其他人的感受。如一位孤独症儿童总是问奶奶:“爷爷到哪里去了?”即使奶奶回答之后,他还是不停的问。
8.不能使用常用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与人沟通。
9.主动和别人沟通的行为不足。往往需要有人提示,才会主动和别人沟通。
10.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仅仅满足自己的需求,缺乏社会性沟通的功能。如不会通过主动向别人发问的方式(如“这是什么?”)寻求信息。
小贴士:
1.孤独症儿童不仅仅在语言沟通(说话或语言理解)上有障碍,他们在非语言沟通方面也存在缺陷(不会使用恰当的面部表情、手势等与人沟通)。
2.看看他的沟通功能是为了社会交往,还是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狭窄的兴趣及刻板行为方式
一位孤独症的母亲曾经对孩子的行为这样描述到:“他每天总是不停地去开关灯,不管白天晚上都如此,你把灯关了,他就会马上把灯打开。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先去把灯打开,不准把灯关了。这使我很头疼,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这样?”另一位母亲描述到:“他总喜欢手里拿着一张纸,有时候是报纸,吃饭、睡觉都如此,你要是把他手里的纸拿掉,他会大哭大闹;有时候孩子洗澡时,实在是没有办法,也只能强行让他取下。”
两位孤独症母亲所描述的行为都是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这种刻板行为使得家长们头痛不已。家长们需要了解孤独症儿童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以便做出适当的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狭窄。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兴趣狭窄,对一般小朋友喜欢的玩具(如手枪、洋娃娃等)毫无兴趣,却对家庭用品、家用电器(如电灯开关、按键、电脑、电视等)很感兴趣,可以一玩几个小时。他们对此类物品的操作能力也很强,甚至无师自通。部分孤独症儿童甚至对一些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十分在意,如他们可以将一张广告纸、一片树叶、一个瓶子、一个小盒拿在手里,几天甚至十几天不离手。除此之外,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不会玩玩具,他们大多只是敲敲打打,以固定的方式摆弄或者扔在地上,而不是按照玩具本来的功能来玩,更缺乏想象性的游戏。若是有人碰了他的东西,他会大哭大闹,不允许旁边打扰。
2.强迫或仪式性的行为模式。一些孤独症儿童天天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上厕所排便要用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会哭闹,若改变他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则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
3.过分专注于物品的某一两项特征。有些孤独症儿童只看某种固定形状或固定颜色的物品。一位孤独症母亲说:“只要有人穿了一双白色的鞋子,他都会跑过去盯着别人的鞋子看。”
4.刻板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模式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尤其明显,一些孤独症儿童喜欢去闻一些物品,喜欢看着物体下落(为了能看物体下落,他们总是喜欢从高处扔东西),喜欢搓衣服,喜欢不停地前后左右摇摆,不停地开灯、关灯,不停地开关屋门或冰箱门等。
5.自我刺激行为。一些孤独症儿童会不自觉地搓手、摆手、洗手、拍手、转动手臂,以寻求手部自我刺激;还有的会出现来回奔跑,单调重复的蹦跳行为。
6.自伤或攻击行为。有的孤独症儿童具有明显的自伤行为,如打自己、撞墙、自己咬伤自己等;还有的孤独症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如打人、扔东西等。自伤或攻击性行为需要及时进行行为矫正。
7.多动、精力旺盛。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精力旺盛,一天到晚总是动个不停。家里的桌、椅、橱、柜没有他们爬不到的地方,而攀爬时,他们往往又很灵活,很少碰到或摔倒。
8.活动少、不爱动。也有部分孤独症儿童不爱动,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摆弄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自得其乐,有的则是长时间无所事事地待着。
9.突然的异常行为。一些孤独症儿童还会作出突然的主动,如在街上走时会突然冲出去;有部分儿童在上课时会突然站起来或者突然打别人。
尖叫的异常行为对一些物品有特别的兴趣
只穿某种颜色的衣服不断开关门
小贴士:
兴趣狭窄是所有孤独症儿童都有的问题,在刻板行为方面并非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具有相同的特征,有些很严重,有些较轻微。
|